第(3/3)页 【那会儿还是北洋政府,因为东北、西北鼠疫的流行,北洋政府打算成立一个永久性的防疫机构,于是1919年,中央防疫处成立了。后来的国民政府也继承了这个机构。那时候,中防处的处长叫汤飞凡,这位是咱们华夏的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过,因此,眼界很广也很长远。】 【但是,中防处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在汤飞凡的家里面开一次会,交流世界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 不大的房间里,中防处的研究人员们济济一堂。 他们通过海外的关系订到了不少的报纸和科研期刊,每次交流的内容也都和这上面的东西有关。这一次,汤飞凡非常的兴奋。 他举起了刚从海外漂洋过海而来的《柳叶刀》杂志,翻到了其中一页: “诸位,半年前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钱恩发表了一篇关于盘尼西林用于临床抗菌的论文,我念给你们听听……" 在场的研究人员们听到后都很激动: “假如这盘尼西林真如论文中所说有这样的疗效,那简直就是战场上的救命神药!" "确实!咱们的很多将士其实都是死于受伤后带来的细菌感染和并发症,正需要这样的药物!"汤飞凡问大家: "那咱们是不是也要开始着手制造这盘尼西林。" "我赞同。" “我也赞同。” 在场有多少人就举起了多少双手。 盘尼西林的研发项目小组很快就成立了,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合格的青霉素菌。汤飞凡下了命令: “找!都去找!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每一处都不要放过!”【就这样,他们决定自己研制青霉素。】【当时的技术人员有樊庆笙、朱既明、童村、马誉激、黄大鬣等人。】 【1944年的时候,在战火中,中防处研制出来了第一批五万单位的盘尼西林!项目组的樊庆笙教授将它的中国名字命名为 “青霉素”!】 【战乱中的华夏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七个可以造出青霉素的国家之一!】 路小柒找到了当时中防处为了庆祝同盟军胜利的大合照。 工作人员包括家眷和小孩在内,五六十人。 相机咔嚓一声,将这一刻的欢声笑语和年华正茂定格。 无数人欣慰的露出笑容。这次可总算是没有落后于人了。 诚实的讲,虽然他们——主要是明以前的朝代百姓们——知道现在的欧洲还比不上自家,依然有着天朝上国子民的自信。 但是仙画讲这生物学,似乎华夏基本就销声匿迹了,不得不说这对已经有了国家和民族荣耀感的古人们暗地里有些不爽。 前面几个朝代的百姓,和愤世嫉俗一些的士子们甚至都开始疯狂咒骂后面的几个朝代——没办法,谁让被欧洲反超就是出在这些年呢,受着吧! 士人们骂人的话可精彩多了,锦绣文章一篇又一篇,保管让那几个朝代的皇帝们看了气出心脏病来。 此时听到青霉素居然被制出来了,一个个都在击掌叫好。咱们华夏的聪明之人可从来都不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几位细心的帝王和太医院的署令们则在琢磨,这中防处和太医院似乎有点区别,区别又在哪里。 在太医院干过的李时珍拧眉一想: "这中防处似乎只防疫情,不管其他。而且,重点在‘防’字上。” 孙思邈也在问李世民: “陛下可想出了其中诀窍?” 李世民沉吟片刻,茅塞顿开: "因为后世之人认为疫病更重要的是防!"孙思邈叹一声: "后世医学精进如此,看来疫病的关键就在于这防之一字了。"而一些人则关注的是医学期刊这个概念。 “颇有意思啊!”钱乙道, "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公之于众,让其他人也可以知道,而且也能同样的来做这件事情。" 后世的风气果然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友人问他: "那你可愿将自己的医术全部公之于众?" 钱乙毫不犹豫的回答: “其实这就相当于医书,只不过是将大家的医书都放在了一起,而且听这意思还是定期发行。我当然会。功利的说,这可以扬名,而且 还能看到其他人的医术,何乐而不为呢?" 钱乙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简直太妙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防处项目组的部分人也都留在了大陆,并且在1950年的时候参与创办了咱们 国家第一家抗生素专业生产厂——国营上海第三制药厂。】 【但那时候青霉素的产量不算特别高,培养青霉素的一项重要原料,玉米浆,咱们国家非常稀缺,而产这个最多的美国卡着脖子根本不让咱们进口!】 【1950年咱们开始抗美援朝,前线的青霉素还是很紧缺的。当时最南边港城的一位爱国富商,通过船运从港城走私了许多重要物资到大陆,全是志愿军需要的汽油、钢铁,还有就是大量的盘尼西林。】 黑暗的海面上,一艘船正悄无声息的通过禁运区。 就在他们远离了英国舰艇的巡逻即将要成功的驶入对岸海域时,砰的一声巨响,船只上的炸弹响了。 跟船的富商及时的跳入海里,但另一位船员却惨遭横死。 之后他们又遭受了海盗,还有船只被水警扣押、船员被抓,最终开到双倍的酬劳也没人敢跟着他干。 后来,富商接受采访的时候笑道: "如果说我当初只是为了义勇军战士抗美援朝、打破美国的禁运政策,那是骗人的,我没有那么高尚的爱国认识,但说当时我连一点认识、一点想法都没有,也完全不是事实。”3 【这位富商最后也成为了港城的大佬,并且死的时候是国葬规格,骨灰供在八宝山。用古代的说法,就是配享太庙了!】 【这份荣耀,人家也是真应得!】 咸阳宫中。 嬴政淡淡赞一句: “此人倒有弦高之风。” 弦高,郑国商人,在边境卖牛的时候看到秦军来袭,便冒充郑国使者,顶着被杀的风险前往秦军之中刺探军情,一面又让人急速驶往郑国都城报信。 当时的秦军见到他,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便放弃了攻郑之举。虽然他是郑国人,又是商人,但嬴政却高看他一眼。弦高的故事朝中众人都知道,当下都纷纷赞同: “确是义士。” 民间。 豪商们怅然若失:"富贵险中求,若是冒险几年能得到这样的地位,谁会不愿意呢?" ; 这可是太庙! 就没听过哪个商人居然可以配享太庙的!换成他们,拼了老命也要去做啊! 当然其中也有清醒的人: “旁观者清,你我自然知道他日后会有此等荣耀,但彼时时局混沌,能冒着危险做下这番事业的,也的确是义薄云天!" 某些出卖了大明,和清军勾结的晋商,则洋洋得意: "若不是祖上有眼光,岂有我等今日?"却不知,自己已经被后世钉在了耻辱柱上!只能说,人和人,是完全不同的。 【在当时青霉素这么难得的情况下,却有这么一批人先于干部、先于志愿军用上了!】有老百姓嗤一声: “肯定是官员们先用呗。” 这有啥好说的? 但接下来仙画这句话却让他们觉得石破天惊——【那就是从旧社会妓院当中解救出来的□□们!】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