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蔡懋、许翰、何栗都同意了。 何栗之前犯过错误,重新被提拔上来做门下侍郎,是去东府负责盖章的。 说的不好听就是个工具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赵宁用来平衡新旧两派的。 许翰这个人,脾气直了一些,能力有限,但一直以公心著称,绝不会玩党争。 这个逻辑就像苏轼不会玩党争一样。 蔡懋嘛,就不必提了,保守派头子。 三位不同立场的宰执都同意了。 这背后说明的问题就有意思了。 让一个以公心著称的执政同意任命礼部侍郎,说明,至少在公开场合,王守德是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有多数人推荐。 这也是赵鼎没有同意的理由。 赵鼎不同意,明显是认为保守派最近的势头有些过大了,阻碍了新学的推行,如果再将王守德调入京师,放在新学最重要的礼部去做侍郎,这无疑是对新学推行的巨大阻碍。 而新学又关乎到新政人才输送,关乎新政生死存亡。 当年王安石变法最大的短板就是新法人才的极度短缺,才让一大批投机分子占据了变法的主要岗位,导致后期变法几乎难以执行。 所以,新学在赵鼎这种执政者的立场来看,是人才储备的地方。 新学成,则新政成。 这就是政事堂宰执们各自表态背后深层次的逻辑。 而在赵宁看来,这背后的势力的确已经在悄无声息形成一张巨大的舆论网,正悄然影响着朝堂中枢。 这里面,太子参政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赵宁心里琢磨着,看来太子参政,带来的影响力,超出他的想象。 大宋朝的文官们还是普遍吃儒家仁义那一套的。 这就是新学推出来,遇到的第一个最大的阻力,之前国子监和东京大学学生打架那些,都只是小小摩擦。 随着新政推广面扩大,大宋内部的矛盾会更加激烈。 大宋朝官员几个推荐衡量标准,一是个人品德,二是政绩,三是本身的能力。 品德是可以装出来的,政绩是可以刷出来的,至于能力嘛,是需要很久才能考察出来的。 赵宁不动声色问道:“莫俦呢,他怎么说?” “莫尚书近日身体不适,在家中养病。” 养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