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楷倒是很惊讶,但也没有多说,只是说道:“容小王考虑两日。” 又过了两天,王楷答应了解潜的要求。 此时已经是正月下旬,一场春雪,黄河两岸银装素裹。 赵官家带着康王赵构,在东京城外狩猎。 “还是官家英武,臣实在不及。”赵构谦虚道。 “九哥儿过谦了。”赵官家将弓箭扔给荆超,向行营走去。 赵构跟过来。 赵宁突然问道:“开封府的交钞下乡推行得如何了?” “推行得非常顺利,最近东京城内的铁匠铺买卖比过去要好得多。” “此话怎讲?” 赵构回答道:“都去买农具去了。” “愿意本份种田的老百姓还是很多的。”赵宁忽然说道,“如果现在推行开,怎么样?” “推行开还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开封府不少商人想要找银行借钱,像新农政里那些均田承租的农民一样。” 商人? 果然,商人已经嗅到了这其中的利润机遇。 一旦银行真的对外开始做借贷业务,便意味着资金的流动。 一旦出现资金流动,必然会产生利润,一旦有了利润,商人们必然如同鲨鱼嗅到血腥味一样,开始聚集过来。 这是事务的规律。 赵宁问赵构道:“你觉得呢?” “臣觉得可行,但要做好风险控制。” “什么样的风险?” “还钱的风险,不能什么人都可以借贷。”赵构的逻辑显然还是很清晰的,“现在农贷的范围也很明确,贷给均田承租的农民,他们还有农政司授予的租田契约,还有资格申请银行借贷,这就让风险可控,毕竟富豪们将钱存到银行,银行还要定期给那些富豪利息的,若是出现借钱不还,这银行怕是要关门,岂不是大乱?” 赵构的思维让赵宁震惊。 看来古人是真的一点都不笨啊,只是见识的问题而已。 当一种新的事务出来后不久,他们快速熟悉后,就能察觉到里面的逻辑。 而赵构这个人,虽然操蛋,但他可是赵佶众多儿子里最聪明的那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