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若是靖康十三年,官吏俸禄涨到1500万贯,加上公务费、驿站等费用,可能总支出要到5500万贯。” 赵鼎又补充道:“为了以防万一,到靖康十二年,国库收入应该维持到6000万贯以上,否则无法应对随时发生变化的突发情况。” 听到这个数字,梅执礼额头冒汗。 “若是……” 赵宁问道:“若是什么?” “若是这几年,我朝与金国关系恶化,双方开战,恐怕不到靖康十三年,国库开支暴增,臣预估了一番,得到年收入得8000万贯以上,至于收复燕云则需要的更多。”赵鼎倒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计算着。 “诚如陛下所言,燕云之地沦为虏手已有近两百年,民生凋敝,大宋拿回燕云,作为前线据点,必然也要移民,若是五年移民200万人,每年仅仅移民花费就需要4000万贯。” 梅执礼忍不住了:“移民可以不用给钱嘛,让他们自己去,那里那么多土地可分配……” “话虽如此,大部分百姓不愿意随意迁移,更何况是遥远的燕云之地,而且关键是要快。”赵鼎说道,“既然要快,就只能用立刻看得见的东西去引导民众,还是要做好准备的。” “大相公说得没错,收复燕云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要做好万全之策。” “如此,国库每年收入岂不是要上亿贯?”梅执礼倒吸了一口凉气。 外面那些人天天嚷嚷着要打仗,要收复燕云,要重回汉唐强盛。 但他们谁又坐下来仔细算过这笔账呢? 说到底,沉迷在自我感动的热血情绪中的学生们只需要张张嘴就完了。 而对于赵官家来说,那可真得真金白银地往里投,并且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可能造成政治的动荡。 沉默了片刻后,赵宁说道:“先往未来十年的策论去做,办法总是会有的。” “是!” 梅执礼先行告退。 赵鼎说道:“陛下,上一次何相公提的派康王去西北一事,近日朝臣们议论过,不少人还是赞同让康王去的,原因是康王的确非常适合,有多方面的新政经验。” “还有别的人选吗?” “有倒是有,李光、胡铨也都适合,但是眼下江东还在混乱期,李光无法抽身,胡铨在襄阳府做银行改制,也无法抽调,解潜有心,但他缺乏新政的经验,张九成自不必说,虞允文在河北主管两国榷场。” 赵鼎说得赵宁一时间也无法反驳。 最主要的是用新政大局把控能力,这一点来看,赵构的确非常合适。 “那就让康王去,让他在西北待一段时间。” “陛下若是不放心康王的安全,可以派禁卫旅随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