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国防军体制改革-《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第(2/3)页

    大量对纳粹主义"不够热心"不够配合"的陆军将领被降职、贬值或退伍(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曼施坦因克莱斯特)。

    同时国防部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直接控制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简称okw        。

    okw        本身就是希特勒为了绕开陆军的影响,更好的控制德国军队的机关。

    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传统普鲁士一德国军事理论中着重陆军、以及"任务导向型"指挥模式的一种否定(而且这一决策掺杂了更多的政治因素),弱化了传统普德军队中陆军总参谋部的作用。

    考虑到空军总司令戈林本身就是nsdap        元老,其本身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这就使的陆军以及陆军总参谋部在经费、后勤以及作战计划制定上出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空军、海军与武装党卫队只听从okw        的命令,陆军总参谋部和军官团对此并无干涉权;

    而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控制所有武装部队,实际上剥夺了陆军军官团、陆军总参谋部对于战争进程的干预。

    okw        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本身并不是一名杰出的战地指挥官,也几乎没指挥过前线的战斗,官运亨通几乎完全靠希特勒庇佑。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希特勒面前说"是"和在文件上签字。

    凯特尔对希特勒的盲目服从主张了这种灾难性场面。(实际上凯特尔也反对过希特勒的一些军事意见甚至提出过辞职,但是很遗憾反对无效)。

    1941年未德军在苏联领土上遭到一系列挫折,"巴巴罗萨"计划未能达到预期,希特勒在不满中解除了多名陆军高级将领的职务。

    这其中包括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接替这一职务的是希特勒本人(希特勒"名言":"指挥作战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

    1942年2月24日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大将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并被解职,此后陆军总司令部的指挥范围被限制于东线战场,okw        则负责其他战场的指挥事务(毕竟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okw        自然指挥不动元首本人)。

    这造成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陆军总司令部在指挥链条上"互相平行"奇葩局面,各个战场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合作,这一状况直到希特勒自杀后才得到改变,okh        再次回归okw        之下。

    希特勒与陆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二战。

    实际上陆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在巴巴罗萨计划制定中就与希特勒存在着相当的分歧。

    更令人诧异的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刻意忽视,或者说"装作看不见"这一矛盾的存在。

    并没有向希特勒提出有效的反对意见,而是"糊弄"过去了,就好像他们与希特勒达成了一致。

    希特勒与陆军的分歧最终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时结出了恶果。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要求"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需要在波罗的海沿岸围歼苏军主力并防止他们向纵深地区撤退,即中央集团军群强大的机动兵力达成突破后北上支援北方集团军群,歼敌于波罗的海一带。

    但陆军高层则认为攻占莫斯科是最首要、最重要的目标。

    这种分歧在德军达成第一阶段的突破后还是暴露出来,不仅浪费了战争中许多极其宝贵的时间,也使的东线的德国陆军几乎处于一种"无总体领导"下,依靠"即兴发挥"的作战状态。

    战略规划与战役层面的冲突也影响了德军军事行动,希特勒与曼施坦因在1943年下半年的分歧有一部分来源于此﹣﹣希特勒出于政治影响上的考虑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要求前线部队采耳"静态防御"策略(俗称"血战到最后一人")。

    在他看来德军的撤退会给盟国、摇摆不定的局外国(比如土耳其)以及国内传达一种负面的信号;
    第(2/3)页